传统的竹雕制品,几乎全部采用竹根为雕刻材料,木雕制品则选用优质木材或主干基部、树根及树瘿。如此选材,河南木雕刻其主要原因是看重材料肌理色调,不易腐裂,细腻适刻等特性。同时在保证造型完整的前提下巧妙地借用根形根态创作。现代根艺作品因受到“三分雕琢七分天成”之约束,致使一些人把找根挖根,寻奇觅怪视根艺创作。有些作者为追求这“七分天成”则将根艺作品置于露天之下任其日晒雨淋,嫌其慢,则用火烧、酸蚀或白蚁蛀咬等法。木雕刻公司在制做根艺作品时,根材表皮早已被剥去,韧皮上的纹脉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逝平。这两种特征不足以说明根雕作品的“人为”与“天成”的成份,根材内部的肌理绺花,却会随着时间的增长而日趋美丽,而这绺花与色调也最能证实其取材的部位,这也恰恰是根材的所有特征最难以仿制的部分。
木雕的辅助工具还包括小型电动木工抛光机和电动手枪钻。抛光机的用途仅在于作品完成后的表面处理,可以代替手工作大面积的磨光,比较省时省力,但只限于大中型的体积较为平展的作品使用,手枪钻主要用手镂空打洞,木雕刻公司做大型雕刻时,可用它打点切轮廓。操作设备主要是指带交叉拉条的特别稳定坚固的工作台和木钳台,上面可安置台钳和G字夹。台钳用于凿圆雕,钳口必须配备软木以防止雕刻木料及工具被夹损。G字夹用于凿浮雕粗坯用。初学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设置一些经济简便的工作台,如坯坯凳等。河南木雕刻大件作品可放在地上或站着或蹲着灵活操作。总之,工具选择配置,一定要严格依照工艺性质,不能随意替代,而且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应有所保证,在传统的工艺雕刻中,木雕工具往往多达百余件,工艺一般的至少也要30件。
要正确欣赏一件艺术品,欣赏者也要有一定的艺术修养,艺术感悟力,有一定的美学知识,根的妙在于似于不似之间,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发现才能从形里找出他的神韵,找出他的奇、特、怪、妙之处,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才能领略创作者创作的意图,甚至可以突破作者的思路,找出更深刻的内涵。同时根艺与其他类艺术相比,河南木雕刻又有一些自己的特性,其中最特出的一点是自然性。其他类艺术大都是艺术家们主观创作而成的,而根雕的艺术则是根据原材料的自然形态,因势造形、因才施艺“七分天成,三分人工”制作而成,手工木雕刻集中体现了他的自然美,而且由其自然性又导出了他的仅有性,大多数艺术品经过高手仿制达到乱真的地步,而根艺品是大自然“鬼斧神工”力量中的体现,是人难以仿制的,可以说每一件根艺品在世上都是仅有的,所以他的收藏价值在此可见一斑。
古往今来,木制工艺品一直是中国人比较喜欢的装饰摆设之一,中国人对于木头这个材料一直都是偏爱有加,加上中国明清时期的家具迅速发展,木质工艺品也逐渐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占据了不小的地位。河南木雕刻现在仍然有很多人在布置自己的家的时候都喜欢购买一些木质工艺品。木雕着色的方法主要是掌握木质和花纹在颜料的覆盖下还依然可见,木雕刻公司有些木纹通过着色更加清晰。所以在调配颜色时不宜过厚,颜料与水的比列是30:1,要适当的稀薄,呈透明状。这样即使多上几遍,木质也不会被覆盖住,如果颜色调配得当,上色的刷笔含水量不宜过多,不要急于求成,否则有些深凹处积淀颜色易产生不均匀的效果。
河南木雕刻着色不仅是为了弥补某些木质的不足或缺陷,而且还能起到丰富材料质感美和作品形式美的作用。因此在作品上色时要酌情而定,要求尽量体现出作品内容形式的需求,并符合天然木质的种种美感。木雕上色不要马上擦光。一定要等干了(约12小时后),用一块干净的布使劲擦拭直至产生均匀的光泽,达到手感光滑。有的作品可以视情况擦漏一些,使木的底色稍有显露,形成丰富的色彩感觉,同时也加强了作品的层次感。手工木雕刻当我们雕完了一件作品,从紧张的工作中解放出来,看到自己亲手制作的作品,有如孕育生命的诞生,会有一种成功和收获的快感,细细品味似经历一次死与生的过程,这便是创造的魅力,但是真正感受到它的这种无穷魅力,但要真正感受到它的这种无穷魅力,需多雕多练,多琢磨,熟能生巧,才能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和风格。